top of page

星島日報:視藝師語專欄

Screenshot 2025-08-16 at 15.19.06.png

《藝術創作的營養劑》 

在開始創作的時候,人們時常會問靈感在那?觀察與感受。這答案有時非常之虛,但卻又真實,因為所有靈感來源於把藝術的思考與實踐都放在生活的每分每秒。傳統的教與學讓我們慣性困在班房做勞作,但放諸在當代藝術的創作框架與碰撞下,卻要求藝術始於勞動之內,浮在傳統之外,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創作需要開放地接收不同媒介對各種命題的理解,媒介諸如文學、電視、戲劇、舞蹈、音樂等等都可以成為生活命題中滋潤創作的營養劑,創作由以往從心出發去分享自己,顯露自己,轉變為以他者為出發點,理解人的本質。例如在香港藝術節的戲劇藝術教學活動中,邀請了戲劇導師與學生分享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著作《李爾王》的角色扮演,學生需要演繹李爾王、三個女兒。在演繹中由背叛理解真誠、由矛盾理解善良是選擇、由失去體驗愛與親情、在沉浸式的體驗中經歷經典藝術的發生與實踐,在轉化教學形式中也讓刻板沉悶的傳統文本變成藝術創作的深度養分,務求提升創作的質素和連結不同的溝通。

 

學生離開課室以先,常常提出:「我有一些靈感,但不知從何入手。」更多的是,他們在生活中或許想到很多,卻因著不同的考慮,不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實踐出來,漸漸地輕易放下初心。在去年,時常帶著學生觀看不同本地藝術團體的創作,特別希望學生關注近來水深火熱的表演和戲劇藝術生態,從中學會不要輕易因為外在的打擊而放棄最初的選擇和想法,在困難與挑戰中尋找內在的聲音來面對和回應世界,在不同媒介中獲得精神上的養份,學會學習態度:謙卑、溫柔和堅定。我們需要付出時間浸泡在藝術的氛圍中,從而令藝術的靈感源源不絕並足以與他者溝通,為了更新刻板藝術教育和實踐的死胡同,則需要時刻保持活潑、開放、包容度。

Screenshot 2025-08-16 at 15.22.40.png

《踏上藝術與社會的接駁列車》

適逢放榜與畢業季,大概有意修讀藝術創意學科的我們都容易墜入一段自我懷疑與混亂的時間,例如是讀藝術如何與未來社會接駁,藝術如何營生,諸如此類的問題,讓人想到2012年藝術家石家豪的一份創作:《藝術家與錢》,當中羅列了藝術家有四大方向如何與資本主義社會接軌:

 

第一是與藝術無關的工作。

 

第二是毋須工作賺錢,有家庭或伴侶支持。

 

第三與藝術有關的工作,不論是藝術創作讓是藝術史或理論,在藝術教育類中可以在藝術學院、大專、中小學、兒童書、其他機構或私人教學獲得收入。而在非藝術教育類,則是藝術策劃/管理/行政,藝術研究/採訪/寫作/評論,展覽或藝術活動製作;藝術家助手。

 

第四類則是跟藝術創作有關的收入及資助,在出售作品中,有出售原作、委約創作、限量版作品、量產物品、出版等,而參加各類資助方面,則有政府/公立資助,基金會/企業,商業/私人贊助,藝術館/機構的計劃酬金/藝術家創作費,商業畫廊支持。

 

在四大簡易歸類後,時光流動至2024年的今天做藝術創作的出路也產生不同的變化,由藝術創業、藝術投資、藝術斜桿族等等的新路線,都成了不同藝術工作者的選擇。面對社會生存的方式,選擇保守還是進取的路線也會帶來不同的果效,順境與逆境也是完美主義者離開象牙塔以後必然會經過的路途,而自由自主地實踐藝術創作的理想往往是成為藝術創作囚徒所渴望的願景。即使任何一個路線,關鍵也在於:人終究需要為自己生命不同的選擇負上全盤責任,包括選擇藝術創作以後的種種發生。在踏出自己建構的世界後,勞動與工作、對外開放與溝通、適應社會與變化,是有必要出現的載體,而創作的靈感只要持續更新與滋養,也許能安然乘搭藝術與社會的接駁列車,而不致於忘記初心。

Screenshot 2025-08-16 at 15.25.54.png

《閃現在藝術創作中的"Gut Feeling"》

在創作和教學的什麼時候讓我們出現過"Gut Feeling"? 正值美國大選,想起來自過往選舉辯論中的金句:”I have a gut and my gut tells me more sometimes than anybody else’s brain can ever tell me.”,當中"Gut Feeling"意即直覺— —第六感。

 

第六感是指界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些實⽤性的感官以外,⼀種敏銳的直覺能⼒,透過正常感官以外的管道接收信息,例如預知將要發⽣的事情、夢境再現在現實、在思想中體驗從未涉足過的陌生場景,預知他人接下來將要出口的言語,讓我們得以探索外在世界,近乎超現實的感知。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審美理論中提到藝術可以簡單地被定義為一種直覺。是一種對美的感知。

 

在藝術創作和提出評論的引導過程中我常常強調要相信直覺感受先,比提出藝術理論主義、哲學思想作為藝術評賞的闡釋更為重要,例如是回到美的觀察,在大自然界中我們觀察螞蟻搬家、樹葉的紋絡、小狗和貓咪的微笑、小朋友用紙和蠟筆渴望去實驗媒材的眼神等等,都是一種感受美的時刻,而直覺這能力與我們用眼、耳、鼻、舌、肌膚所獲得感知的管道,需要透過日積月累訓練和時刻覺察而成,意即我們常提到的內在聲音。

 

直覺在今日理解和創作藝術由其重要,因為在視覺材料多不勝數,網絡和AI的碎片化漸漸佔據了我們的顯意識和日常生活是,簡化了人們的情緒、感受、內心世界的理解。無論是攝影、廣告、電影、電視螢幕、社交網站、實用性軟件,種種的形式大量地圍繞在我們週遭,現實世界的解讀逐漸經由繁雜的文化形式進入大眾的生活中,隨著年齡漸長時,學生從中去理解和學到我是誰、我生命中有什麼、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都變得簡化和模糊。在相信大腦邏輯推斷和他者的聲音以先,回到自身,敏感覺察,相信直覺,才更有助於建立連結順心而行、獨一無二、情感共鳴的藝術創作。

Screenshot 2025-08-16 at 15.28.43.png

《談談The Art of Loving— —愛的藝術》

適逢上星期西方的情人節過去,校園時有收穫來自學生的朱古力,充滿人與人之間愛的表達。這讓我想起經典書籍佛洛姆的《愛的藝術》,在此先說一下「書名」。這裡中文書名翻成「愛」,而英文原文並非大家習以為常的love,而是loving,佛洛姆強調這是「愛的能力」。至於「藝術」,在當時流行的相對「科學」概念,蘊含著需培養一種人生或生活實踐的能力,是向內心修練的過程,不是當身外之物來研究,這也是佛洛姆談及所謂的人生的「終極關懷」。如同一個人若能把他的喜悅、興趣、關懷、了解、知識、幽默以及憂愁給予出去,他便能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用以增強他人的生命感。

而在佛洛姆談及「愛」的理論上看,他曾說:「人們的普遍誤解是把給予任作『放棄』,是被剝奪,是被犧牲。」書中簡要提到「愛」的四種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現代社會多數人把愛的問題化約為「被愛的問題」,而佛洛姆則非常強調「愛」的主動,其中主動的「施」比被動的「受」更重要。這也延續著西方基督宗教「施比受更有福」的一貫信念。所以愛不是被動地等待它的來臨,而是要主動地讓它發生;用愛來喚起愛的能力。才更貼近「藝術」的高度。

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熱愛藝術」是高中教學生涯掛上的心版橫額。例如學生需堅持最少三年愛藝術的信念,尊重自己把藝術成為選修的選擇以犧牲早放學的時間,留下趕功;排除親朋好友的懷疑,用愛來創作和感化他人理解。在追逐和相信自己對藝術有過認真、真實和熱烈的愛,也是一件非常美麗而流動的圖畫。

COPYRIGHT @ CHEUNG TSZ MAN RESERVED.

bottom of page